奧數(shù)網(wǎng) 奧數(shù)大連站 > 小升初 > 升學指導 > 正文

小學生必背古詩文解析四

來源:大連奧數(shù)網(wǎng)整理 2011-08-16 14:31:24

  《塞下曲》 盧綸(唐)

  月黑雁飛高,單于夜遁逃。欲將輕騎(jì)逐,大雪滿弓刀。

  注釋

 。虑汗艜r邊塞的一種軍歌。

 。潞冢簺]有月光。

 。畣斡冢╟hán yú ):匈奴的首領。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(tǒng)帥。

 。荩禾幼。

  .將:率領。

 。p騎:輕裝快速的騎兵。

 。穑鹤汾s。

  簡析

  這是盧綸《塞下曲》組詩中的第三首。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,對行伍生活有體驗,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,風格雄勁。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,氣概豪邁。

 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。“月黑雁飛高”,月亮被云遮掩,一片漆黑,宿雁驚起,飛得高高。“單于夜遁逃”,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,敵軍偷偷地逃跑了。“單于”,原指匈奴最高統(tǒng)治者,這里借指當時經(jīng)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。

 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,氣勢不凡。“欲將輕騎逐”,將軍發(fā)現(xiàn)敵軍潛逃,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;正準備出發(fā)之際,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,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。最后一句“大雪滿弓刀”是嚴寒景象的描寫,突出表達了戰(zhàn)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。

  本詩情景交融。敵軍是在“月黑雁飛高”的情景下潰逃的,將軍是在“大雪滿弓刀”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。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。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,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(zhàn)斗場面,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。

  作者簡介:盧綸(748-800),字允言,河中蒲(今山西永濟縣)人。唐代詩人。

  《望洞庭》 劉禹錫(唐)

  湖光秋月兩相和,潭面無風鏡未磨。遙望洞庭山水翠,白銀盤里一青螺。

  注釋

 。赐ィ汉诤鲜。

 。停汉椭C,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。

  .潭面:指湖面。鏡未磨: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、磨成。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,波平如鏡;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,隱約不清,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。兩說均可。

 。足y盤:形容洞庭湖。青螺: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,古代婦女用以畫眉。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  今譯

 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,

 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。

 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,

 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。

  賞析

 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,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。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,表現(xiàn)湖面的開闊廖遠,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,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(jīng)出來,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。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(xiàn)夜晚湖面的平靜,因為太陽已落,湖水不反光,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。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,這里的“山水”實際只是指山,即湖中的君山。用“山水”屬于古代漢語中“偏義復詞”的用法。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,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。全詩純?nèi)粚懢埃扔忻鑼懙募氈,又有比喻的生動,讀來饒有趣味。

  作者簡介

  劉禹錫(772-842)字夢得,洛陽(今屬河南)人。唐代著名詩人。

  《浪淘沙》(其一) 劉禹錫(唐)

  九曲黃河萬里沙,浪淘風簸自天涯。如今直上銀河去,同到牽?椗。

  劉禹錫(772-842),字夢得,唐代詩人,被白居易稱作“詩豪”。他的許多作品,立意新穎,思想深刻;七言絕句受到民歌的啟發(fā),寫得明快清新,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采。

 、倮颂陨——唐代曲名,來自民間。與后來的詞牌“浪淘沙”不同。

  ②九曲——形容河流轉(zhuǎn)彎很多。九,在古代表示多數(shù)。

 、劾颂燥L簸——大風蕩起波浪,大浪沖走泥沙,形容風大浪大。

  ④天涯——天邊。

  夜間,當你仰望星空和銀河出神的時候,你也許會想,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現(xiàn)在怎么樣了?要是能到他們那里去作客該多好啊。這首詩寫的就是那樣美妙的幻想。不過,啟發(fā)詩人幻想的不是天上的銀河,而是地上的黃河。

  雄渾壯麗的黃河,百轉(zhuǎn)千回,風濤萬里,泥沙滾滾,從天邊浩蕩奔流而下,真是“黃河之水天上來”啊!可是,天上不是有一條銀河嗎?這來自天上的黃河一定是跟銀河相通了。于是詩人歡呼起來:來吧,沿著這黃河往上走,直走到銀河邊上,上牛郎織女家瞧瞧吧!詩人在召喚誰和他同去呢?當然是他的讀者,有我,有你,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朋友。

  那么,這首詩是贊美銀河的吧嗎?不,是贊美黃河。正是萬里黃河的磅礴氣勢,觸發(fā)了詩人的豪情和聯(lián)想,使他從黃河望到天邊,想到天上,又從天上的銀河想到牛郎織女的。

  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 白居易(唐)

  離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。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遠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孫去,萋萋滿別情。

  注釋

  離離:繁盛的樣子。

  原:原野。

  榮:繁盛。

  遠芳侵古道: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,侵占了古老的道路。遠芳:牽連一片的草。

  晴翠接荒城:在晴天,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。

  又送王孫去,萋萋滿別情:這兩句借用《楚辭》“王孫游兮不歸,春草生兮萋萋”的典故。王孫:貴族。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。萋萋:草盛的樣子。

  簡析

 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,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。按科舉考試規(guī)定,凡指定的試題,題目前須加“賦得”二字,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。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,抒發(fā)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。

  詩的首句“離離原上草”,緊緊扣住題目“古原草”三字,并用疊字“離離”描寫春草的茂盛。第二句“一歲一枯榮”,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,歲歲循環(huán),生生不已的規(guī)律。第三、四句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,一句寫“枯”,一句寫“榮”,是“枯榮”二字意思的發(fā)揮。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,只要春風一吹,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,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(xiàn)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。第五、六句“遠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”,用“侵”和“接”刻畫春草蔓延,綠野廣闊的景象,“古道”“荒城”又點出友人即將經(jīng)歷的處所。最后兩句“又送王孫去,萋萋滿別情”,點明送別的本意。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、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,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,韻味無窮。

  全詩章法謹嚴,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,寫景抒情水乳交融,意境渾成,在“賦得體”中堪稱絕唱。

  據(jù)宋人尤袤《全唐詩話》記載: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,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。顧況看了名字,開玩笑說:“長安米貴,居大不易。”但當翻開詩卷,讀到這首詩中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兩句時,不禁連聲贊賞說:“有才如此,居亦何難!”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,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。

  《池上》 白居易(唐)

  小娃撐小艇,偷采白蓮回。不解藏蹤跡,浮萍一道開。

  提示:

  此詩描寫孩子的天真無邪。

  小娃撐著小船,到池上去偷采白色的蓮篷。他們還不會隱藏自已的蹤跡,在浮萍上留下一條明顯的水路。

  《憶江南》 白居易(唐)

  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。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。能不憶江南?

  注釋

  諳:熟悉。

  紅勝火:顏色鮮紅勝過火焰。

  藍:藍草,一種植物,它的葉子可以用來制作青色的顏料。

  簡析

  白居易先后做過杭州、蘇州刺史,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;氐铰尻栆院,他寫了不少懷念舊游的詩作。六十七歲那年,寫下三首《憶江南》,抒發(fā)了他對江南的贊美、憶念之情。這是其中的第一首。

  首句“江南好”,開門見山,實話實說。一個“好”字,飽含著詩人深情的贊嘆。次句“風景舊曾諳”,撫今追昔,說明江南風景之美是當年自己親身感受到的,是非常熟悉的。這一句既落實了“好”字,又點明了“憶”字。

  “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”兩句,具體描寫“舊曾諳”的江南春色:紅日東升,陽光燦爛,在朝陽的映照下,江畔姹紫嫣紅的鮮花比火還要紅;春江水清,波碧,在滿地綠草的映襯下,顯得比藍草還要綠。詩人抓住了“江花”“江水”兩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,對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,在讀者面前展現(xiàn)出一幅風和日麗、花紅水碧、生氣盎然的江南春色圖。最妙的是“紅勝火”“綠如藍”六個字,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紅、水綠,又用異色映襯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為背景,顯得更加絢麗可愛。

  結(jié)尾“能不憶江南”一句用反問語氣,流露出強烈的贊嘆和眷戀之情。

  《小兒垂釣》 胡令能(唐)

  蓬頭稚子學垂綸,側(cè)坐莓苔草映身。路人借問遙招手,怕得魚驚不應人。

  解說:

  一個頭發(fā)散亂個小孩在學釣魚,側(cè)身坐在長著青苔的草叢里。有過路的人向他問路他遠遠的擺擺手,怕下跑了魚兒不敢出生。

  《憫農(nóng)》(其一) 李紳(唐)

  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四海無閑田,農(nóng)夫猶餓死!

  注釋

 。畱懀簯z憫。

 。冢海╯ù)

  簡析

 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、同情農(nóng)民疾苦的詩,著重寫舊社會農(nóng)民所受的殘酷剝削。

  第一、二句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”,以“春種”“秋收”,概寫農(nóng)民的勞動。從“一粒粟”化為“萬顆子”,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。第三句“四海無閑田”,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,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。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,進而展現(xiàn)出碩果累累,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。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(chuàng)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,在豐收的年頭,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?誰知結(jié)句卻是“農(nóng)夫猶餓死”。這真是觸目驚心!一個“猶”字,發(fā)人深思: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,陷農(nóng)民于死地呢?“猶餓死”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,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。

  作者簡介:李紳(772-846),字公垂,泣州無錫(今江蘇無錫)人。唐代詩人。

  《憫農(nóng)》(其二) 李紳(唐)

  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
  注釋

 。畱懀簯z憫。

 。z禾: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。

  簡析

 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,勞動果實來之不易。第一、二句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”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,農(nóng)民仍然在田里勞動,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,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。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,就使得第三、四句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,而成為有血有肉、意蘊深遠的格言。

 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、事落筆,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,而是整個農(nóng)民的生活和命運。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(jié)和人們熟知的事實,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。

  在表現(xiàn)手法上,作者采用相互對比,前后映襯的方法,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,而且發(fā)人深省,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,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  作者簡介:李紳(772-846),字公垂,泣州無錫(今江蘇無錫)人。唐代詩人。

  《尋隱者不遇》 賈島(唐)

  松下問童子,言師采藥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處。

  注釋

  尋:尋訪。

  隱者: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。

  童子:這是指隱者的弟子。

  處:地方。

  簡析

 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,未遇,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。

  首句“松下問童子”,點明會晤地點在“松下”,接待人是“童子”,這就把“不遇”的情節(jié)作了交代。松樹是“歲寒三友”之一。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(xiàn)孤傲高潔的品質(zhì)有關,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。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。首先回答的是“言師采藥去”,采藥是隱者經(jīng)常性的活動,用“采藥”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,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。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,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,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,是熱情的指引。第四句來個轉(zhuǎn)折,“云深不知處”,說雖在山中,但云霧彌漫,不知他在何處,作了婉轉(zhuǎn)的辭謝,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。

 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,記敘“尋隱者不遇”這件事,表現(xiàn)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。隱者雖未出現(xiàn),但通過側(cè)面描寫,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(xiàn)出來了。

  作者簡介:賈島(799-843),字閬仙,范陽(今河北涿縣)人。唐代詩人。

我要投稿

京ICP備09042963號-15 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802027854號
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56762110 舉報郵箱:wzjubao@tal.com

奧數(shù)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Copyright2005-2021 www.aoshu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