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生必背古詩文解析五
來源:大連奧數(shù)網(wǎng)整理 2011-08-16 14:32:55
41 《山行》 杜牧(唐)
遠上寒山石徑斜(xiá),白云生處有人家。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。
[注釋]
1. 山行:在山里走。
2. 寒山:深秋時節(jié)的山。
3. 徑:小路。
4. 坐:因為、由于。
5. 于:比。
[簡析]
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。
首句“遠上寒山石徑斜”,由下而上,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。“寒”字點明深秋季節(jié);“遠”字寫出山路的綿長;“斜”字照應句首的“遠”字,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。由于坡度不大,故可乘車游山。
次句“白云生處有人家”,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。一個“生”字,形象地表現(xiàn)了白云升騰、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(tài),也說明山很高。“有人家”三字會使人聯(lián)想到炊煙裊裊,雞鳴犬吠,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,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。“有人家”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“石徑”,因為這“石徑”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。
第三句“停車坐愛楓林晚”的“坐”字解釋為“因為”。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,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。這句中的“晚”字用得無比精妙,它蘊含多層意思:(1)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,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。(2)因為傍晚才有夕照,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,楓林才格外美麗。(3)詩人流連忘返,到了傍晚,還舍不得登車離去,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。(4)因為停車甚久,觀察入微,才能悟出第四句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。
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,這是全詩的中心句。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。詩人為什么用“紅于”而不用“紅如”?因為“紅如”不過和春花一樣,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;而“紅于”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,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,而且更能耐寒,經(jīng)得起風霜考驗。
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,而且進而詠物言志,是詩人內(nèi)在精神世界的表露,志趣的寄托,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。
[作者簡介]
杜牧(803-852)唐代詩人。字牧之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人)。精通兵法,有政治才能,詩文都寫得很好,詩以七絕最為出色。與李商隱齊名,世稱“小李杜”。
42 《清明》 杜牧(唐)
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[注釋]
1. 斷魂: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。
2. 借問:請問。
3. 遙指:遠遠地指著。
[簡析]
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(jié)的天氣特征,抒發(fā)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。
清明時節(jié),天氣多變,有時春光明媚,花紅柳綠,有時卻細雨紛紛,綿綿不絕。首句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”寫出了“潑火雨”的特征(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(jié),舊俗要禁火三天,這時候下雨稱為“潑火雨”)。次句“路上行人欲斷魂”寫行路人的心境。“斷魂”,指內(nèi)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。這位行人為何“欲斷魂”呢?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(jié)日,照例該家人團聚,一起上墳祭掃,或踏青游春,F(xiàn)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,在陌生的地方趕路,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,偏偏又淋了雨,衣衫全被打濕,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。
如何排遣愁緒呢?行人自然想: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,一來歇歇腳,避避雨;二來飲點酒,解解寒;更主要的可借酒驅(qū)散心中的愁緒。于是他問路了:“借問酒家何處有?”問誰,沒有點明。末句“牧童遙指杏花村”中的“牧童”二字,既是本句的主語,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。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,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,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,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(古代酒店的標幟)。詩到這里戛然而止,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,興奮地趕上前去,找到酒店飲上幾杯,獲得了避雨、解寒、消愁的滿足等等,都留待讀者去想象。
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,“杏花村”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。
43 《江南春》 杜牧(唐)
千里鶯啼綠映紅,水村山郭酒旗風。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。
[注釋]
1. 啼:叫。
2. 山郭:靠山的城墻。
3. 酒旗:酒店門前高掛的布招牌。
4. 南朝:公元420-589年,南方宋、齊、梁、陳四個王朝的總稱。當時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。
[簡析]
這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。小小的篇幅,描繪了廣闊的畫面。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,而是著眼于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,故題為《江南春》。
首句“千里鶯啼綠映紅”,一開始就展現(xiàn)了江南大自然風光。“千里”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。這里到處是鶯啼,無邊的綠葉映襯著鮮艷的紅花。這種有聲有色、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。次句“水村山郭酒旗風”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,臨水有村莊,依山有城郭,在春天的和風中,酒旗在輕輕地招展。這是多么明麗的江南啊!
一二句寫的是晴景,三四句寫的是雨景。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。”在春天的微雨中,則另有一番風光。在山明水秀之處,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(shù)以百計的佛寺。這些金碧輝煌、屋宇重重的佛寺,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,若隱若現(xiàn),似有似無,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。“四百八十”是虛數(shù),不是實指,突出佛寺之多。
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,勾勒了江南地區(qū)的風物,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。色彩鮮明,情味雋永。一首七言絕句,能展現(xiàn)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,真可謂“尺幅千里”了。
[作者簡介]
杜牧(803-852)唐代詩人。字牧之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精通兵法,有政治才能,詩文都寫得很好,詩以七絕最為出色。與李商隱齊名,世稱“小李杜”。
44 《樂游原》 李商隱(唐)
向晚意不適,驅(qū)車登古原。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
[注釋]
1. 樂游原:在長安城南。漢宣帝立樂游廟,又名樂游苑、樂游原。登上它可望長安城。
2. 不適:不悅,不快。
[簡析]
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。
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,盡管他有抱負,但是無法施展,很不得志。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。
前兩句“向晚意不適,驅(qū)車登古原”是說: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郁,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。“向晚”指天色快黑了,“不適”指不悅。詩人心情憂郁,為了解悶,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。“古原”就是樂游原,在長安城南,地勢較高,是唐代的游覽勝地。這兩句,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。后兩句“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”是說: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,只可惜已接近黃昏。“無限好”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。然而“只是”二字,筆鋒一轉(zhuǎn),轉(zhuǎn)到深深的哀傷之中。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(fā)出深長的慨嘆。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,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(fā),也是對自己,對時代所發(fā)出的感嘆。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。
對本詩素有不同看法。有人認為“只是”無轉(zhuǎn)折之意,而是“就是”“正是”之意,那就無傷感惋惜之情了。
45 《蜂》 羅隱(唐五代)
不論平地與山尖,無限風光盡被占。采得百花成蜜后,為誰辛苦為誰甜。
【詩文解釋】
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尖,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,都被蜜蜂占領(lǐng)。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后,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?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?
【詞語解釋】
山尖:山峰。
【詩文賞析】
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,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。這首詩有幾個藝術(shù)表現(xiàn)方面的特點:欲奪故予,反跌有力;敘述反詰,唱嘆有情;寓意遙深,可以兩解。
46 《江上漁者》 范仲淹(北宋)
江上往來人,但愛鱸魚美。君看一葉舟,出沒風波里。
[注釋]
1.漁者:捕魚的人。
2.但:只。愛:喜歡。鱸魚:一種頭大口大、體扁鱗細、背青腹白、味道鮮美的魚。
3.君:你。一葉舟:像飄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。
4.出沒:忽隱忽現(xiàn)。
[簡析]
這首語言樸實、形象生動、對比強烈、耐人尋味的小詩,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,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。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,十分熱鬧。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(tài),揭示“往來’的原因。后二句牽過的視線,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(xiàn)的捕魚小船,注意捕魚的情景。鱸魚雖味美,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,深含對“但愛鱸魚美”的岸上人的規(guī)勸。“江上”和“風波”兩種環(huán)境,“往來人”和“一葉舟”兩種情態(tài)、“往來”和“出沒”兩種動態(tài)強烈對比,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。
47 《元日》 王安石(北宋)
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
[注釋]
1. 元日: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。
2. 一歲除:一年過去了。
3. 屠蘇:屠蘇酒。古時候的風俗,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草泡酒,吊在井里,元旦取出來,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。全句說,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(意思是說,喝了屠蘇酒,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(jīng)來了)。
4. 曈曈:光輝燦爛。全句說,初升的太陽照遍了千家萬戶。
5. 總把新桃換舊符: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。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,古時候逢到新年,家家戶戶都用兩塊桃木板子,畫上兩個神像,掛在大門上,說是可以驅(qū)除魔鬼。
[簡析]
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、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,抒發(fā)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。
首句“爆竹聲中一歲除”,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,迎來新年。起句緊扣題目,渲染春節(jié)熱鬧歡樂的氣氛。次句“春風送暖入屠蘇”,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,開懷暢飲屠蘇酒。第三句“千門萬戶曈曈日”,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。用“曈曈”表現(xiàn)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,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。結(jié)句“總把新桃換舊符”,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,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。“桃符”是一種繪有神像、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。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,換上新桃符。“新桃換舊符”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,形象地表現(xiàn)了萬象更新的景象。
王安石既是政治家,又是詩人。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(nèi)容。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,抒寫自己執(zhí)政變法,除舊布新,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。
全詩文筆輕快,色調(diào)明朗,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,確是一首融情入景,寓意深刻的好詩。
48 《泊船瓜洲》 王安石(北宋)
京口瓜洲一水間,鐘山只隔數(shù)重山。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?
[注釋]
1. 泊:停船靠岸。
2. 瓜洲:在現(xiàn)在江蘇省長江北岸,揚州市南面。
3. 京口:在長江南岸,現(xiàn)在的江蘇省鎮(zhèn)江市。
4. 鐘山:現(xiàn)在南京市的紫金山。
5. 數(shù)重:幾層。
6. 綠:吹綠了。
7. 還: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。
[簡析]
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,抒發(fā)了詩人眺望江南、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。
詩以“泊船瓜洲”為題,點明詩人的立足點。首句“京口瓜洲一水間”寫了望中之景,詩人站在瓜洲渡口,放眼南望,看到了南邊岸上的“京口”與“瓜洲”這么近,中間隔一條江水。由此詩人聯(lián)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,也不遠了。次句“鐘山只隔數(shù)層山”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。第三句又寫景,點出了時令已經(jīng)春天,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。“綠”字是吹綠的意思,是使動用法,用得絕妙。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,從“到”“過”“入”“滿”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“綠”字。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,卻沒表現(xiàn)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。結(jié)句“明月何時照我還”,詩人眺望已久,不覺皓月初上,詩人用疑問的句式,想象出一幅“明月”“照我還”的畫面,進一步表現(xiàn)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。
本詩從字面上看,是流露著對故鄉(xiāng)的懷念之情,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。其實,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、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。
本詩是“文字頻改,工夫自出”(《童蒙詩訓》)的著名例證。
[作者簡介]
王安石(1021-1086),北宋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學家。字介甫,號半山,臨川(今屬江西)人。有《臨川先生文集》。
49 《書湖陰先生壁》 王安石(北宋)
茅檐常掃凈無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一水護田將綠繞,兩山排闥(tà)送青來。
王安石(1021-1086),字介甫,號半山老人,北宋大琡家,當過宰相,在褆宗皇帝支持下實行過改革,歷史上叫做“王安石變法”。王安石又是文學家,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。他十分注重修辭,據(jù)說,他的名句“春風又綠江南岸”經(jīng)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“綠”字,千百年來傳為美談。
、俸幭壬——楊德逢,王安石在金陵(南京)的鄰居。
②長——同“常”,經(jīng)常。
、垤o——同“凈”,潔凈。
、芷——田園中劃分成的小區(qū)。
、菖抨Y——猛地推開六。
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,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,常跟附近居民來往,相處得很友好,很親密,湖陰先生楊德逢,便是其中的一位。這一年夏初時節(jié),詩人又來湖陰先生家作客,對這里的環(huán)境景色十分欣賞,隨口吟成這首絕句,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。
詩的前兩句描寫院內(nèi)景物:幾間簡樸的茅舍,由于經(jīng)常打掃,檐潔壁凈,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;一畦一畦的花木,裝點著小小庭院,井井有條,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。后兩句描寫門外山水:一條快活的溪水,環(huán)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,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;兩卒多情的山峰,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,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簾。茅檐,花木,近水遠山,詩人的視線步步延展開去,聯(lián)成一幅田園山水畫屏,寫出湖陰先生院落的整潔幽雅和周轉(zhuǎn)景色的優(yōu)美可人。
描寫居住環(huán)境,目的是贊美主人的品格。試想,茅舍清掃得潔凈無苔,花木培植得井然有序,豈不是襯托著湖陰先生高雅愛美的生活趣味?門前溪水對和田的殷勤護衛(wèi),遠處青山對主人的慷慨饋贈,不也反映著湖陰生活與大自然的和諧關(guān)系嗎?
當然,描寫環(huán)境景物,贊美環(huán)境景物,贊美主人品格,歸根結(jié)底還是抒寫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,表達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、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(lǐng)略到的無窮樂趣。
“茅檐”代指庭院,可見主人屋舍的簡樸,然而主人非常愛干凈,人又非常勤快,庭院經(jīng)常打掃,總是干干凈凈的,叫人感覺舒適。“靜”就是“凈”,連青苔都掃的一干二凈,別的不必說,該是多么清潔。更有讓人賞心悅目的花木,各種各色,一畦一畦的,整整齊齊,萬紫千紅,都是主人栽培的成績。詩人稱贊主人,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,用自己的雙手把個庭院擺弄的干干凈凈,美不勝收。
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,一片農(nóng)田,兩座青山,在詩人眼里,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。詩人用擬人手法,將“一水”“兩山”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。彎彎的河流環(huán)繞著蔥綠的農(nóng)田,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。著一“護”字,“繞”字也顯得那么有情。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美麗,主人這樣愛美,也爭相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,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,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。詩人以神采之筆,揮寫出千古傳誦的名句。
50 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》 蘇軾(北宋)
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亂入船。卷地風來忽吹散,望湖樓下水如天。
[注釋]
1.望湖樓:在杭州西湖邊。
2.翻墨:像墨汁一樣的黑云在天上翻卷。遮:遮蓋,掩蓋。
3.跳珠:形容雨點像珍珠一樣在船中跳動。
4.卷地風:風從地面卷起。
[解說]
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。第一句寫黑云翻滾,第二句寫大雨傾盆,后兩句寫雨過天晴。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,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。
[作者簡介]
蘇軾(1037-1101),北宋文學家。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與其父蘇洵、弟蘇轍合稱“三蘇”,眉州(今四川眉山縣)人。有《東坡七集》《東坡樂府》等。